中国网 4月24日讯(汪雅雯)4月23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南南学院教授查道炯在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承泽论坛上,分享他对于当下中美经济的思考。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南南学院教授查道炯分享对于当下中美经济的思考。(汪雅雯 摄)
“对等关税”背后的细节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截至目前,中国出口美国的个别商品累计各种名目的关税已达到245%。
“根据耶鲁大学budget lab所做的数据预测来看,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的举措,给本土产品带来的价格变化冲击并不大。”查道炯表示,这意味着“对等关税”对美国民众的生活并不会带来大幅影响,也不会对本土企业造成很大压力,这体现美国对于关税的变化更多是受到精英层面意志的主导,而不见得是由消费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决定。
当地时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美国决定对中国制造以及中国公司经营的到港船舶及港口设备征收港口费和关税,并计划针对船到岸(STS)起重机及其他货物装卸设备提出关税建议。事实上,在拜登政府时期就计划斥巨资在美国国内制造货运起重机,以更换在美国港口作业的中国制造起重机。海运作为全球贸易的命脉,承载了从大宗原材料产品到零售商品的运输需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查道炯认为,对比美国其他加征关税的手段,这一举动更为“釜底抽薪”。
“对等关税”背后的目标
“美国认为‘问题’已经拖了太久,必须有所作为。”查道炯表示,美国觉得“问题”主要出在产品贸易逆差和制造业“空洞化”方面,但却忽略了自己在服务贸易中的顺差。他特别指出,实际上美国的制造业并不弱,有很多相关数据表明美国的制造业仍占全球制造业第二位,它可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有所欠缺,但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力仍然很强。
“此次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做法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就是所谓的‘尼克松冲击’。”查道炯提到,1971年8月,尼克松通过让美元脱离金本位,实施了10%的进口关税,并引入了临时的价格管制,和特朗普关税一样都是为逼迫各国改变贸易条款,以帮助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
而此次美国对贸易、对外经济调整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达成“海湖庄园协议”。此概念源自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的构思,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美元贬值、债务重组、主权财富基金的建立和盟友分摊安全开支。查道炯认为这背后所体现的核心追求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希望通过汇率调节从而促进对外出口,另一个则是按照美国的“队友”还是“对手”来划分全球阵营。
“对等关税”的应对策略
面对美国这一自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以来最大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查道炯就中国如何应对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要意识到“不确定性”将继续是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基本特征,很可能会维系到2028年之后;
第二, 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对事关药物等攸关日常民生需求,可以考虑豁免对美关税;
第三, 继续以“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的理念和经验,灵活应对时局变化;
第四, 风物长宜放眼量,要维系与所有经济体(包括美国)间的贸易链、供应链和价值链。